此亦神知连文互举,神即知也。
王弼盖为移注《易》之体用字以注《老子》,遂开后世之体用概念也。盖谓诗礼乐三体之各有其用也。
盖母子之喻,《老子》书所本有。虽贵,以无为用,不能舍无以为体也。观于此条,岂非韩氏以辅嗣之注《老子》注《系传》乎?此处之言体用,即犹宋明儒所谓即用见体也。体之生用,亦犹母之生子,然而体用一概念,较之母子之喻,遥为深微矣。徽问曰:夫无者,诚万物之所资。
如泰九二,包荒,用凭河,不遐遗,朋亡,得尚于中行,注: 体健居中,而用乎泰。而此两概念,实可谓皆由王弼首先提出,则弼之为功于中国思想界者,亦即此可见矣。这仍是把孔孟仁义来会通庄老之天地自然。
庄了是豁达豪放人,事事不在乎。老子只指出此现象之常对立,常反复,仅就现象来描述现象。庄子的理想人生,是只有得而更无所失。五四运动后,一般人好讲辩证法,因之有人说《庄》《老》《易》《庸》都带西方辩证法的气息,讲对立,讲变化。
把自然扣紧在人性上,把道扣紧在人文教化上,这是把孟子来会通到庄老。但宇宙界中既确有此人生界,而我们则站在人生界立场,便易于承认有这一面。
《中庸》曰: 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妇,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。中即是人之性,致中和即是尽性穷理。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《易传》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,即孟子所谓尽心以知性,尽性以知天。
因此有是必有彼,有彼必有是,彼是同时并起,而且平等存在。老子又说: 至虚极,守静笃。(六十四章) 老子认为无为,可以长生,可以治国,可以用兵,可以交与国,取天下。顺性命之理,即是顺自然。
三、《易》《庸》 以上讲老子思想,提出一个天人合一,即人生界与宇宙界合一,文化界与自然界合一的一种新观点。此种得,乃人生界从宇宙中之所得,庄子称之为适得。
人道之生,在于有夫妇之别。此讲先《庄》,次《老》,最后《易》《庸》,分三次第来讲。
此说人生界一切事理,主要的不在两头,而在其中段。但另一方面也常先从认识天道入手来规范人道,此法则袭诸庄老。若非至诚,如何能健行不息呢?《易传》指出此道之健,《中庸》则指出此至健之道之至诚之德。此后黄老之学,变成权谋术数,阴险狠鸷,尤非老子之所及料。所得为生,生即是是,却不就此认死即是非。老子是一谨小慎微者,步步留心,处处在意。
如是则一切皆是,更无有非。此非庄子之所谓以有涯随无涯,实乃以无涯随有涯。
老子始提出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之明确口号,而在修身、治国、平天下一切人生界实际事物上,都有一套精密的想法。论是非,不是截然对立之两敌体,但要在此混然一体中,明辨是非,所以要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。
这一意态,仍是他所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冷静意态。若站在终极处,则天地灭绝,更无演进,更无变化。
这一新观点,也是庄老强调了宇宙事象是一切相对立的这一观念之后,而始提出的。在对立的两极端之间,还有一段较宽较长的中间过程,此即儒家所谓中道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此种运行既有常轨,故可信。
《庄子》说: 是以圣人不由,而照之于天,亦因是也。孔子思想,虽说承接春秋,但在其思想之内在深处,实有一个极深邃的天人合一观之倾向,然只是引而不发。
(《齐物论》) 人生界有得必有失,有是必有非,有好必有恶,其实是误在其有所知即有所不知上。如是则理论与实践,也便成为两极端。
人类每每喜欢把人生界来推概宇宙界,喜欢把有限来推概无限。因死生物我,同样在此宇宙界中,同样是一天。
如是则在无限界中之有限界,变成无处无时不是,抑且无处无时不可好。此则只因其所是而不再有所非。雌、黑、辱有获得雄、白、荣之道。用即是实践,在人世间的实践,则既非上帝,也非魔鬼。
老子又说: 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。知常曰明,不知常,妄作凶。
惟其不息,故能博厚高明悠久而成其为天地,成其为道。《中庸》也说: 至诚无息。
故曰:彼出于是,是亦因彼。道家观念重于虚,虚而后能合天。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16:39:09
评论列表
盖物各有分,斯即物各有理也。
索嘎